中国古代史上的赋税制度概述
1、秦以前的赋税制度 – 夏商周时期,以贡赋制为主,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土地税制的开端,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农民需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 * ,繁重的赋税导致秦朝迅速灭亡,汉代则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民族将农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
2、汉代的编户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北魏时期,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农民需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并服徭役和兵役。
3、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汉朝则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较重,除了这些之后还有杂税杂役。
4、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简化了征税名目,使赋税相对稳定,保证了民族的财政收入,并杜绝了官吏作弊乱摊派的可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八个关键时期
1、春秋初税亩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按土地亩数征税的政策,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对私田所有权的认可,秦汉时期,实行编户制度,将农民纳入户籍进行租税征收和徭役、兵役的征召。
2、唐中后期两税法,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3、秦汉赋税,实行编户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徭役制度的正式形成,战国秦汉时期,商鞅变法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4、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这是赋税制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动向主要表现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以及税种由繁杂向简单转变。
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 将农民编入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徭役、兵役的制度,编户齐民是民族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包括田租、人头税、徭役和兵役。
春秋时期的鲁国,实施了初税亩制度,这被视为中国赋税制度的开端,北魏和隋朝,赋税制度演变为租调制,农民需上缴一定数量的谷物,同时提供劳役。
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概述
1、两汉赋税制度,除桓帝、灵帝增加亩税十钱以外,一般通行“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实物地租,汉初还有“口赋”,对7岁至14岁未成年人征收赋税。
2、春秋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土地税征收的开始,秦汉赋税,实行编户制度, * 将农民纳入户籍,按户籍征收租税,以及征收徭役、兵役。
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秦王朝还征收“户赋”和“赋”(即人头税)。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动向表现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终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封建民族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弛。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1、古代中国税制复杂多变,税赋主要分为四类:租、调、役、课,其中租即田赋,调指征调物品,役是徭役和兵役,课指杂税。
2、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农民需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 *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农民主要负担包括田租、人头税、徭役和兵役。
3、两税法将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简化了征税名目,保证了民族的财政收入,并减轻了人民的负担。